佛门中自古流传着这样一句话,“成佛的法华,富贵的华严,开悟的楞严”,历代祖师教化众生,《法华经》、《华严经》以及《楞严经》都是必修的经典。智者大师登坛弘扬《法华经》时,单讲“妙”字,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。本文中,我们就来说一说,这部成佛的《妙法莲华经》究竟“妙”在何处。
其一,诸宗共尊。
在多数人的印象当中,《法华经》是汉传佛法天台宗所依据的经典,实际上大乘佛法诸宗派的代表人物,都与这部经有着甚深渊源。譬如玄奘大师,年仅十一岁便通读《妙法莲华经》和《维摩诘所说经》;律宗道宣大师,十六岁即通彻《法华经》;《法华经·方便品》有言,“一称南无佛,皆以成佛道。”又为净土念佛法门提供依据;华严宗的澄观大师也曾修《法华经》,并赞誉它为“诸经中王”;三论宗吉藏大师在修习《法华经》后,著有《法华玄论》、《法华玄疏》、《法华游意》等。
可以说,《妙法莲华经》乃是诸宗共尊的经典。
其二,醍醐妙味。
醍醐是世间难得的美味,佛门借以指代佛性,“醍醐灌顶”就是指智慧开启,佛性顿现。憨山大师说,“不闻《法华》,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”,经文善用精辟妙喻,以实物帮助善信领悟深奥玄妙的佛法。
《法华经》中有“七喻”,即“火宅喻”、“穷子喻”、“药草喻”、“化城喻”、“衣珠喻”、“髻珠喻”、“医子喻”。诵读《法华经》,就能体会到诸佛如来,救众生于水火的一片慈航普度之心。
其三,唯一佛乘。
在很多外道看来,佛家的大小乘教法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。大乘信徒“贬低”小乘信众得少知足,小乘信众则认为大乘非佛说,然而两种观念在《法华经》中得到统一,将大小乘教法纳入唯一佛乘。诸佛如来因一大事,故出现于世,即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。《法华经》的特点是唯一佛乘,为方便而说三。由浅入深,虽然未成佛,但是修福学慧的过程,也深有妙趣。
其四,三止三语。
众所周知,《妙法莲华经》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晚年,在位于王舍城外的灵鹫山所说的一部经典。我们关注到了经文中的“七喻”“唯一佛乘”,却常忽略“三止三语”的细节。世尊为何不请而自说此经,点明要旨后却“三止三语”?因为这部经,是说给大善根,大机缘的信众听的。
法华会上,舍利弗尊者三次启请,但是佛陀恐怕二乘人当中的增上慢者因不信受而谤佛谤法,所以直等到五千人退席,才开示“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”的道理。
其五,众生皆佛。
我们常说“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”,在《妙法莲华经》中,可以说释迦牟尼佛为后世一切众生授记了。如何蒙佛授记?佛告药王菩萨:“又如来灭度之后,若有人闻《妙法华经》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,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。”
《妙法莲华经》虽“妙”不可言,却易转人心。法达和尚诵读《法华经》三千余部,顿起贡高我慢之心,六祖大师作偈点醒他说:“心迷法华转,心悟转法华;诵经久不解,与义作仇家。”同样是一个“妙”字,却有迷悟两种不同境界。一念迷即凡夫,一念悟即如来。